來源:中國市場監(jiān)管報
發(fā)布時間:2024-08-30
明代官員況鐘是一位備受百姓尊重愛戴的清官。況鐘,字伯律,號龍崗,又號如愚,祖籍靖安(今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高湖鎮(zhèn)巖口村)。據(jù)史書記載,明宣德五年,況鐘出任蘇州知府。他上任后,勤謹清廉,博學干練,大力整頓吏治,興修水利,核減稅賦,廢止苛捐雜稅,因此深得朝廷器重,生平獲朝廷三十一次獎賜,被蘇州人民親切地稱為“況青天”。
明代流行一首民謠:“知縣是掃帚,太守是畚斗,布政是駐袋口,都將去京里抖。”該民謠反映了地方官員進京朝見時,一般都要帶上搜刮來的民脂民膏,送遍京城里的達官顯貴。而況鐘進京朝見僅兩袖清風,不帶一錙一銖。
對于這位愛民如子的父母官,蘇州人心懷感恩。據(jù)史料記載,況鐘在蘇州時,曾因為丁憂而離開,“郡民詣闕乞留”。丁憂期滿后,況鐘復任蘇州。直到正統(tǒng)六年(公元1441年),況鐘任蘇州知府九年,秩滿當遷,要到京城述職,并接受吏部的考績。在況鐘離開蘇州的那天,蘇州百姓戀戀不舍,兩萬余人前來相送并上書朝廷,乞求讓況鐘繼續(xù)留任蘇州府。當?shù)毓賳T和老百姓紛紛贈禮以表謝意,況鐘一律拒收,并當場寫了一首感人的拒禮詩以明心跡:“清風兩袖去朝天,不帶江南一寸綿。慚愧士民相餞送,馬前灑淚注如泉。”
進京面圣后,況鐘向皇帝表明自己想第三次留任,不愿升遷到其他職位。正統(tǒng)五年,明英宗下旨,命況鐘“升按察使正三品職俸,署蘇州府事”。以正三品之職出任一州知府,這是自明朝建立后從未有過的規(guī)格和禮遇,也是對況鐘治理蘇州最好的褒獎。
詩心即廉心,況鐘“不帶江南一寸綿”的拒禮詩,彰顯的是其高潔的為官操守和做人品格。他拒的是財禮,守的是大節(jié),贏得的是民心。
受賄行賄滋生的土壤之一就是不當?shù)娜饲橥鶃恚瑢恼邅碚f,面對人情關、送禮關,關鍵要為政以正,防止以“禮”代賄、由“禮”及賄,陷入貪腐漩渦。為官者不能只為一己私利,計利當計天下利,求名應求萬世名,在誘惑面前,最難能可貴的是守得住底線,經(jīng)得起考驗,保得住本色。難耐清貧莫為官,公權為公,絕非用來滿足貪婪心的私器,更不能成為人情交換的籌碼。正身先正心,心不染塵,清風自來。
況鐘分文不取的高尚情操令人佩服,其體現(xiàn)的“民本位”思想更是令人敬仰,值得每位市場監(jiān)管干部學習借鑒。“風正一帆順,勤廉得民心”。市場監(jiān)管干部要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(yè)奮斗作為工作的最高目標,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工作的最大追求,把監(jiān)管好社會主義統(tǒng)一大市場作為工作的出發(fā)點和落腳點,做到權為民所用、情為民所系、利為民所謀,多干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好事實事,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實際行動取信于民、造福于民。同時,要嚴于律己、廉潔奉公,嚴守黨紀國法,常修為政之德,常思貪欲之害,常懷律己之心,切實做到拒腐蝕、永不沾,涵養(yǎng)浩然正氣。
□江西省宜春市市場監(jiān)管局 周常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