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中國市場監(jiān)管報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1-06
在傳媒界工作了20余載,在消費維權(quán)戰(zhàn)線工作了10余載,響應總局文化建設的號召,如今,平生第一本詩集《月亮與煙火》順利由長江文藝出版社付梓出版。欣慰之余,頗多感慨。
詩歌是高懸在塵世之外的月亮,皎潔、純粹而清冷。對于一個中斷詩歌寫作數(shù)十載,因為某種機緣突然回歸詩壇的我而言,在年少認知基礎之上,更增添了“詩歌是煙火,是解脫和救贖”等諸多體悟。
無疑,那些凌空蹈虛的分行文字,那些陌生化的詞語、句式,那些深度復合的意象,從朋友圈從各類詩歌刊物齊刷刷沖殺過來,讓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寫詩的我驚懼不已。詩歌寫作至少有七級浮屠,我承認,大量的閱讀和日復一日的訓練寫作,是我必須要補習的功課。
由于雜務相對繁忙,我往往是利用上下班開車的間隙,放空自我、放飛想象,或者臨睡前靈感來襲,通過手機語音留言,再轉(zhuǎn)化成文字,空下來時再做整理。文字和詩藝的拙劣,也就在所難免。但我想,不管怎樣,真感觸、真心性、真書寫的詩學道路,我必須堅守。
我手寫我口,煙火氣是中年寫作者最為看重的內(nèi)容。對故鄉(xiāng)的懷念,對親人的眷戀與愧疚,乃至對庸常日子的詩意挖掘——這些對于絕大多數(shù)詩人而言,雖然十分陳舊,也很難求新出彩,但卻是我“歸來”之后相對較為熟悉的寫作領域。子在川上曰,逝者如斯夫,不舍晝夜。我從17歲上大學開始就離開老家四川,一路求學、工作、調(diào)動、掛職,或深或淺,走過了中國不少城市,徐州、南京、北京、上海、昆明,最后落腳杭州,職業(yè)職務經(jīng)過多番調(diào)整。在我看來,除去一些浮名之外,這些寶貴的閱歷,是我文學創(chuàng)作源源不竭的養(yǎng)料。
詩歌于新歸來者而言,更多是一種解脫。老鄉(xiāng)蘇東坡曾感慨:“長恨此身非我有,何時忘卻營營。”李商隱也曾有“嗟余聽鼓應官去,走馬蘭臺類轉(zhuǎn)蓬”的悲哀。人到中年,該經(jīng)歷的苦辣酸甜都已經(jīng)歷;該看懂的世態(tài)百相,大體也已經(jīng)了然。通過詩歌創(chuàng)作,我感覺精神層面的東西又立了起來,再次校正了人生的路標。世事坎坷,親近詩歌,何嘗不是一件人生幸事!我曾跟家人笑言:寫詩讓我自覺遠離酒局、飯局,自覺遠離無效社交,用心感悟晨昏、當下,再次握緊鋤頭、筆頭,何樂而不為!
在詩歌里,我把之前深藏在心底、郁結(jié)于心的東西,沒辦法在庸常日子里袒露的情緒,可以用藝術(shù)化的語言,用一個個意象去表達。詩歌照見了我對萬事萬物的悲憫,詩歌也不斷在凈化我的靈魂,完成對自我的一種救贖。正如有評論家指出我的詩作是“詩心詩情皆化成筆底的一場修行”。與其說是一場詩歌的修行,不妨講是人格的凈化,是自我修養(yǎng)的提升。德國著名哲學家亞瑟·叔本華認為“人生來就是孤獨的”。某種意義上而言,詩歌是以自我的靈性表現(xiàn)詩人對世界的深切感受,折射出個體的品格與情感。
我還曾經(jīng)把詩歌比喻為人間的一劑中藥,當季節(jié)轉(zhuǎn)換衣裳,當你不服水土,當無數(shù)朵烏云向中年的頭頂砸過來,大雁從雪地上倉皇飛過,那就慢慢熬一劑詩歌的藥,服下吧。至于劑量的多寡,要看外面的雨雪天氣而定。當藥力散盡,不妨擇一小塊僻靜竹林,把你的殘軀連同藥的殘渣,留一點清香,統(tǒng)統(tǒng)交與路過的清風。
詩歌不應晦澀,更不應造作。詩歌是高懸的月亮,更是人間的煙火。古代大文論家劉勰曾在《文心雕龍·知音》里說“綴文者情動而辭發(fā),觀文者披文以入情”。不管當今詩壇如何“亂花漸欲迷人眼”,我一直認為,求取社會最大公約數(shù),求取最廣大詩歌愛好者的共鳴與掌聲,仍應是像我這樣的詩歌書寫者不變的價值追求。僅就此點而言,講究“人詩互證”,講究“詩言志”似乎并不過時。我一直堅信:民族偉大的復興,詩歌不應該也不可能缺席。新詩誕生僅有百年,任何大膽且有益的藝術(shù)嘗試,無疑都值得鼓勵。大家一起努力,回到李白、杜甫們的詩歌盛世。
□崔子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