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中國市場監(jiān)管報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1-17
前陣子,看到今年央視春晚的標志“巳巳如意紋”,頓覺驚艷。兩個“巳”字首尾相接,恰似中國傳統(tǒng)的如意紋樣,諧音“事事如意”。“巳巳如意紋”可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諧音梗,它宛如一把開啟古老文化寶庫的鑰匙,瞬間吸引了眾人目光。
今年為農(nóng)歷乙巳年,十二生肖中的蛇對應(yīng)“巳”,這一關(guān)聯(lián)源遠流長。甲骨文里的“巳”字,恰似一條靈動的蟲蛇,以其為設(shè)計基元,無疑是對蛇年最貼切的呼應(yīng)。深入探究,學(xué)界普遍認為“巳”字呈現(xiàn)的是“腹中胎兒”之形。翻閱古籍,顧野王《玉篇》中“巳,嗣也”的記載,點明其代表生長、繁衍之意。當“巳蛇”標志幻化成精美紋樣鋪陳開來,如同一場生命的盛大演繹,那蜿蜒的線條正是生命律動的軌跡。
這熟悉的“巳蛇”紋樣,單看似小蛇,成雙成對時神似古代文物如意的優(yōu)雅模樣,這便是巳巳如意紋。巧妙的是,“巳”字鏡像翻轉(zhuǎn)成就“乙”字,既契合乙巳年的紀年法,美觀且富有深意,又寄托著對平衡圓滿的祈愿。圖案仿若首尾相接的小蛇,如同青銅器上的蟠虺紋,四方連續(xù)展開,威嚴莊重撲面而來,寓意綿延不絕,詮釋著生生不息的真諦。
甲骨文中“巳”又如胎兒蜷縮母體的模樣,昭示生命起始,其曲折形態(tài)牽起人與蛇的隱秘紐帶。追溯華夏文明起源,在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長河中,蛇從原始圖騰蛻變,融入華夏民族對生命、對世界的認知構(gòu)建,伏羲女媧的人面蛇身形象,更是將這份崇拜深植人心。蛇在古代先民眼中,是陰陽和諧、萬物生成的宇宙觀的重要代表。這份對蛇的精神尊崇,在巳巳如意紋里熠熠生輝。它集天干地支、甲骨文、如意紋、青銅器蛇紋等多元文化于一體,散發(fā)神秘古韻與新潮魅力,映照古老傳承與現(xiàn)代光芒。
正所謂“巳蛇出洞,百蟲蟄伏;靈蛇起舞,春滿大地”。在古代天干地支體系里,“巳”位列第六,對應(yīng)上午九時到十一時,彼時蛇在草叢中最為活躍。古人視此為陽氣最盛之時,故“巳”與五行之火相連,象征活力與希望,如王充在《論衡?物勢》所云:“巳,火也,其禽蛇也。”
在老祖宗眼里,紋樣不僅是裝飾,更承載著歷史,傳遞著文化。除了巳巳如意紋,還有敦煌花卉紋、花鳥紋、火云紋、富貴圖意紋、花蝶紋等很多中國傳統(tǒng)紋樣,都蘊含著生生不息的美好寓意。
“巳”象征著萬物見、成文章。在這即將到來的蛇年,“巳”字承載的厚重文化破土而出,綻放光芒。雙巳對稱恰似如意,事事如意的祈愿背后,是喜慶團圓的家國情懷,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根脈蓬勃跳動、生生不息的時代強音。它穿越歷史硝煙,跨過歲月洪流,在當下匯聚成磅礴力量,激勵我們傳承、創(chuàng)新,向著未來奮勇前行,續(xù)寫華夏文明新的傳奇華章。
□楊曉杰